传统的眼学鉴定青铜器局限性越来越明显,一方面是其断定真伪的依据和表达的语言具有主观和不确定性,另一方面,是现在的伪作技术的高超,常使得传统的经验和眼力难以分辨。但无论什么时期的青铜器,其制作的工艺技术特征是确定的,这种特征客观存在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。
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,文物鉴定工作也融入了许多科技手段。诸如热释光、C14、能谱分析等等,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运用,为传统的目鉴比较法提供了新的参照信息。笔者结合能谱分析法,谈谈古董青铜器鉴定的体会。
能谱分析,是将大量通过科学发掘和部分传世古董青铜器物作为标准器,将其元素含量按年代排序收集到数据库中,再将待鉴器物的元素含量数据与之对比,得出待鉴器物是否与标准器相符合的结论。
然而文物鉴定界,在对科学仪器的使用上也存在意见分歧。有观点认为,使用科学仪器鉴定不够准确。理由是:如将古代青铜器残片融后再铸,其化学成分自然会与当时相符,仪器很难区分。另外,古代青铜残片融化后,原锈尽失,所铸器物即为金光闪闪之新器,需千年以上才可生成的器锈只能伪造。这时,就需要靠眼力和经验判断其真伪了。古代青铜器由于埋藏地下历史过于悠久,自然形成的铜锈往往有好几层。常常在贴骨处是黑锈,其上一层为红锈,再之上是绿或蓝锈。辨别铜锈的真伪,要看有无结晶斑。结晶斑是青铜器历经几千年变化,在器物某一点或多点上发生膨胀,造成底锈外翻,使器表绿锈面上,呈现出褐、红、黑相间的凸斑。迎光侧视,可见到细碎晶体光闪,此斑略高于器表,手摸有凸感。大者如钱币,小者如黄豆。而人工合成的假斑没有晶体光闪。如果器表有结晶斑,一定要认真鉴别此斑是否与器物一体,有些作伪者将真器上的结晶斑取下,再附到伪器上。这种伪器,即使做得再好,也会留下蛛丝马迹。俗话说,“砍的没有旋的圆”,由于铜锈结晶斑的生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间,很难仿造得逼真。因此正确鉴别铜锈结晶斑,成为青铜器鉴定的有效方法之一。再结合器物造型、纹饰神韵、手头轻重、整体锈色等方面因素,就可以鉴别出青铜器物的真伪了。
综上所述,可以得出如下结论。在文物鉴定工作中,以目鉴为主、科技仪器鉴定为辅,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。文物是文化的载体,体现着人文内涵,因而对它的鉴定更多地要靠专业人员丰富的知识和实践阅历。但诸如青铜器合金比例、瓷器釉质元素成分、有无添加剂、以及书画的用纸、用墨、用色、印泥等等,所需数据则靠科技手段来测评获取,再经过专业人员综合分析,得出正确结论。所以目鉴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,是文物鉴定的发展方向。